城市里,华灯璀璨,流光溢彩,吸引着一群有着都市梦的年轻人走出乡村。不管你是主观渴望或者是被裹挟着向前,这股洪流已经势不可挡地席卷了中国农村。
当 2.8 亿农村人口离开家乡,与土地变得越来越遥远和陌生,总有一些人想要跳出洪流来做出自己的选择,放弃城市的繁华与光鲜,返乡创业,用新理念、新技术、新工具,与土地建立新的联系,赋予农村新的活力。他们被称为“新农人”。
有人感慨:故乡,是再也回不去的地方。但也有例外,比如故事中的这些新农人,对于他们来说,故土,承载的是切切实实的情怀与梦想。
内心本平静 哪里受得了城市的喧嚣
李爱珍是一位在山西汾阳从事核桃苗专卖的单亲母亲。选择回乡做农业之前,她在一所民办学校任过代课老师,也自己经营过小公寓。当被问到回到农村的出发点时,她笑了笑,说:“可以说是源于情怀,源于热血,更源于生我、养我的家乡和亲人。我们最终的目的,都是落叶归根,回乡。农村的夜晚很安静,没有了城市的喧嚣,让内心回归初心和本质。”
回去能干什么呢?年纪也大了,女儿还在上学……思来想去,就只有农业一条路。她打算做一件不起眼,但能用得上自己知识的事——苗木生意。
“干一行爱一行,我真的是把这当作一个事业来做。”
(李爱珍种植的核桃)
有人说,做个农民多简单啊,春天播种,夏天浇水、施肥、除草,秋天收获,冬天休息。多悠闲啊!但要做个有技术、有理想、有情怀的新农民,谈何容易!
(李爱珍和她的核桃苗)
春夏之交,核桃苗的种植工作进入了紧张的嫁接期,要在短短一月内现采、现摘、接穗条,过程中稍不注意,接穗条就会报废。
核桃苗嫁接后还需要多次扣杂芽,天气正是最热的时候,钻到地里热得透不过气。但嫁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李爱珍雇来新工人嫁接核桃苗,尽管手把手教方法,成活率还是很低。这让她有些发愁。
从种植到嫁接,从树苗管理到大树管理……已经56岁的李爱珍又开始了学习的漫漫征程。凭借着当老师那会儿的研究精神,她组建了自己的嫁接团队,不断反复试验、研究、分析。
“专注”、“热爱”、“不厌其烦”,这是她提到最多的几句话。在“不厌其烦”地研究探索下,她制定了如何提高核桃发芽率、如何保存接穗、如何区别真假核桃苗、如何提高嫁接成活率以及不同阶段的施肥方法等一揽子管理方案。
如今,她培育的优质核桃苗销量每年已超过50万棵。拥有丰富核桃苗种植技术的李爱珍也成为了惠农网农技学堂的一名专家技术员,为成千上万的农友解疑答惑,提供指导。
我把家乡建成甜蜜故乡
今年是李喜龙返乡创业的第四个年头了,80后的他,之前在兰州一家大型钢铁企业从事生产调度工作。主控操作的身份,并没有让他的生活丰富多彩,反而越发地厌倦了这种程式化的工作。
曾经的儿时乐园,故乡的轻风细雨,田间的蛙鸣虫喧,年事已高的父母,似乎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在呼唤着他。李喜龙鼓足了勇气,毅然决然地辞掉了城市中体面的工作,把喧嚣和焦虑定格在了那里,孑然一身回到了农村,踏上了养蜂之路。
这条从零开始的道路上,没有一刻是容易的。
上门拜访76岁高龄的养蜂师傅,与他同吃同住。查蜂、认王、加脾、抖蜂、摇蜜、修脾、并群、换王……学会了养蜂技术,李喜龙对于养蜂事业的热爱,也就此点燃。
2016年9月,在师傅讲完越冬管理技术后,他便将蜜蜂搬运回张家湾镇炮楼村,开始独自养蜂。
(李喜龙的蜂箱)
时间辗转来到2017年。清明节前一场大雪,彻底浇灭了他的雄心壮志。由于没有保温材料包裹保温,蜜蜂得病了,几经曲折后蜂群几乎“全军覆没”,本钱也几乎赔光。
这对于刚刚踏进养蜂行业的李喜龙来说,打击是致命的,他消沉过,也想过放弃,但是对养蜂事业的热爱,让他再次站了起来。随着春天回归大地,他的养蜂事业也逐步迈入了平稳的发展期。
蜜蜂的数量从最初的几十箱发展到300多箱,年产蜂蜜达4000斤,巢蜜1000斤。他还牵头成立了张家湾镇养蜂合作社,用自己积累的中蜂养殖技术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合作社纯收入超过40万元。
(李喜龙查看蜂箱情况)
相比传统农民,新农人是一个有知识、有技术、有理念、有情怀的人群。李喜龙就是这群人的一个缩影。
在学习和实践中总结出的中蜂养殖疾病预防和治疗、中蜂生产巢蜜技术、真假蜂蜜辨别方法等经验,李喜龙在养蜂领域可以称得上专家了。2019年1月,他被富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评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师,开始为全镇的蜂农讲授养蜂知识。
为了让更多的人在养蜂道路上少走弯路,他报名成为惠农学堂的农技专家,为农友解答中蜂养殖方面的疑惑。李喜龙说道:“农民需要新技术,新经验。为他们答疑解惑、知无不言、服务于农,尽我最大努力帮助需要的人,这才是我想实现的价值。”
在农村,我是在做一番事业
刘雪锋没想到,5年前自己还穿梭在南京的写字楼里,与来自全国的客商洽谈,如今却早已习惯在家乡陕西省宜川县交里乡的田埂旁察看苹果长势、计算收购价格和盘算如何把最好的苹果卖到更远的地方。他现在的“领地”,是合作社的300亩苹果果园。
(刘雪峰在果园查看苹果长势)
“小时候老想着走出大山,去外面的世界看看。长大后在外面工作了十年后,却越来越思念故乡的点点滴滴。读书时,我特别喜欢看贺敬之的《回延安》,尤其是那几句‘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那是在外面无论待多久都给不了的归属感。”
他返乡要延续的,并不是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种植方式,而是要实践更多新想法:扩大种植面积,更新生产技术;成立合作社,建立专业的销售团队;提高苹果品质,打造响亮品牌……
农业早已不仅仅是种地,要发展就得全方位谋划。
“我不能只关心产量,更要关心质量,还要打造品牌。”刘雪锋说,为了推广品质优良的宜川苹果和小米,他发动当地村民成立合作社,改变了当地被动等待批发客商低价收果的局面,通过一件代发、高端礼品团购等形式提高当地苹果果农的收入。
(印字苹果)
亲自参与种植,亲自运营品牌。从田间到市场,刘雪锋通过个性化定制等形式把产品销售给不同的客户群体。同时,他也希望通过互联网改变家乡农产品销售困局,帮助宜川优质农特产品走出大山。
“在城里,我干的只是一项工作,而在农村,我却在做一番事业。”带着帮助家乡农品打通线上销售渠道的使命,刘雪锋参与了惠农网在延安安塞区举办的培训,随后便开通了微店和惠农网个人店铺。中秋前3天,苹果的销售额就突破了5万。不仅把父亲手里的苹果院子做大做强,身边的父老乡亲也一起收益增收了。
读书时,刘雪锋喜欢看书,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行侠天下”,如今他将一腔热血扎根在家乡的发展中。他说,虽然无法再倚剑走天涯,但是现在以侠客的心态,带动一方产业发展,也算是开创另一片江湖。
新农人,用情怀播下希望的火种
据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统计,我国新型职业农民,人数已超过了1500万:40.6%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务工返乡人员、退伍军人、科技研发推广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新生力量;70%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手机进行农业生产销售……
如果说中国农业的未来是片广袤的膏腴之地,毫无疑问,通往这块土地的道路,是极度曲折和坎坷的。在这条略显艰难的道路上,无数创业者如火种,带着满腔豪情和斗志,拼尽全力地归来,他们互相照亮,让农村经济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